| 上海忠欣國際歡迎您的訪問! |
|
|
忠欣國際 >> 新聞動態 資本重注無人配送車:成本下降開啟萬億市場,路權困境亟待突破-上海國際快遞
2025年成為無人配送車發展的關鍵年份。資本市場的熱情持續升溫:九識智能在六個月內完成兩輪融資,新石器以逾6億美元的D輪融資創下行業新紀錄。與此同時,產業層面迎來重要突破。順豐已在19個省份72個城市投入運營超過1800輛無人車,京東物流宣布未來五年百萬輛無人車的采購計劃,主流快遞企業紛紛加快無人配送的布局步伐。在政策支持與技術成熟的雙重推動下,無人配送正從試點示范邁向規;逃眯码A段。 2025年以來,無人配送車領域迎來了一輪融資熱潮。 10月23日消息,新石器惠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石器)宣布完成逾6億美元D輪融資。以金額計,這輪融資是迄今為止中國自動駕駛領域最大的一筆私募融資,也是今年內中國私募領域最大的融資之一。據悉,本輪融資款項將主要用于算法投入和技術研發,開發拓展面對不同商業化場景的新產品,以及進一步完善服務網絡,提升用戶體驗。 融資高潮持續涌動。10月20日,九識(蘇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識智能)完成B+輪融資,金額達1億美元。這是該公司在2025年內獲得的第二筆大額融資,此前在4月,九識智能剛完成近3億美元的B輪融資,短短六個月內連續完成兩輪高額融資,顯示出資本市場對九識智能發展前景的強烈信心。 8月,L4級自動駕駛企業白犀牛智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完成B+輪融資,其B輪融資總額累計近5億元人民幣。白犀牛成立于2019年4月,由前百度自動駕駛團隊成員朱磊和夏添共同創立,是一家致力于研發全棧式無人配送解決方案,并提供無人車常態化運營的自動駕駛公司。今年3月,白犀牛官宣原東風商用車公司總經理黃剛加盟白犀牛,出任總裁一職。 資本正在快速涌入這個被視為自動駕駛最先實現商業化落地的領域。 據新戰略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研究所不完全統計,2025年第三季度,國內無人配送車領域融資規模達8.97億元。 仔細觀察這些案例,可以發現行業融資重心已從早期“試點驗證”轉向“規模化復制”。這一轉變并非偶然,其背后是行業條件的日益成熟。正如業內人士所指出的,無人配送車融資升溫,核心在于行業條件日趨成熟。佑架創新董事長劉國清表示,在需求端,物流等行業對無人車的需求正從概念轉向剛需;在技術端,計算晶片與傳感器等硬體性能提升、成本下降,軟體技術也日益成熟。 資本的狂熱并非空穴來風,其背后是科技巨頭與物流領頭們實實在在的戰略布局與真金白銀的投入,共同將無人配送推向了商用前沿。 4月,中通快遞股份有限公司與新石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計劃投入10000輛無人配送車;7月,申通快遞股份有限公司與菜鳥無人車達成戰略合作,加速無人配送規模化應用;京東物流則宣布,將在未來5年采購100萬輛無人車和10萬架無人機。 與此同時,順豐控股展現了不同的發展路徑。在無人車應用領域,順豐已經形成了規;、多場景的布局。截至2025年上半年,順豐已在19個省份72個城市累計投入運營超過1800輛無人車,覆蓋支線運輸、短途接駁、場內轉運等多個場景。 根據國海證券的統計,目前中通快遞已投入約1000輛,圓通速遞投入近500輛,韻達股份投入超100輛,申通快遞投入超200輛無人配送車。 在巨頭與資本合力推動商業化落地的過程中,無人配送車迎面撞上的不是廣闊天地,而是一道名為“路權”的隱形高墻,這道墻或正成為規;涞厝珖淖畲笳系K。 路權是無人配送車合法、安全上路的通行證。想要獲得路權,車輛必須同時滿足三大要素:城市出臺的無人配送車管理辦法、政府頒發的上路許可文件,以及車輛編碼(即“鐵牌”)。 各企業對路權問題的應對策略不一。九識智能選擇“賦能客戶自主申請路權”,并配套了路權回收政策;而新石器則采取了包辦路權申請的策略。然而,路權問題具有普遍性,全國各地都面臨類似的挑戰。 除了突破路權的制度障礙,無人配送車還要面臨公眾最根本的質疑——安全。一系列突發的交通事故,讓它的技術可靠性面臨嚴峻的現實考驗。有業內人士深入分析了問題的復雜性,認為無人物流車雖然是低速行駛,卻要處理極為復雜的博弈需求,包括避讓人群、車輛、動物及各類障礙物。 盡管挑戰重重,但政策的逐步破冰與商業模式的跑通,正在為無人配送車勾勒出一個無比清晰的具有潛力的市場前景。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雷射雷達價格的下降,疊加批量采購帶來的議價能力提升,以及國產車規級晶片的成熟和算力優化算法的進步,直接拉低了整車制造成本。成本下降直接帶來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市場的信心可能正來源于此。 短期來看,東吳證券預計,2025年無人配送車銷量將超3萬輛。新石器創始人兼CEO余恩源預計,未來幾年無人配送車市場會呈現指數級發展。相關預測數據顯示,2027年國內加上海外市場,將是10萬輛以上的爆發需求。 放眼更長遠的未來,一個良性循環正在形成。隨著京東、順豐等企業宣布未來數年部署十萬輛級別的采購計劃,制造業的規模效應將進一步顯現,形成“成本下降-需求上升-規模擴大-成本再降”的良性循環,持續拓寬這一賽道的發展空間。
|